- · 《宜宾学院学报》栏目设[05/20]
- · 《宜宾学院学报》数据库[05/20]
- · 《宜宾学院学报》收稿方[05/20]
- · 《宜宾学院学报》投稿方[05/20]
- · 《宜宾学院学报》征稿要[05/20]
- · 《宜宾学院学报》刊物宗[05/20]
宜宾长宁6.0级地震的同震及临震流体异常变化及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经过长期地震预报实践总结,在地震孕育进入临震阶段,地下流体的水位和水温是比较敏感容易捕捉到异常信号的观测途径。基于孔隙弹性理论,其变化的机制及其动力学意义已经得以
经过长期地震预报实践总结,在地震孕育进入临震阶段,地下流体的水位和水温是比较敏感容易捕捉到异常信号的观测途径。基于孔隙弹性理论,其变化的机制及其动力学意义已经得以解释。近年来,笔者在实践总结中还发现,一次地震发生后引起的水位和水温同震变化对后续的地震形势分析也很有意义,因此,地震后的显著同震异常变化的清理也成为地震后余震分析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过去主要清理大地震发生引起的同震变化,用以讨论大地震后触发小地震或余震的分布,但笔者亲身经历的几次中、小地震引起的同震变化对后续地震形势的分析以及中、小地震的发生,对区域地球动力学背景的意义更具有其特殊价值,比如1998年1月10日张北—尚义6.2级地震,2018年12月16日宜宾兴文5.7级地震,依据同震变化对后续地震形势的把握都比较准确。于是,本次长宁6.0级地震后,笔者对云南、四川、重庆和陕西的部分台站的同震变化和临震变化进行清理,试图根据流体的变化初析此次长宁6.0级地震的孕震准备和发生的区域动力学意义。
首先,约定此处所论及的临震变化局限于2019年6月17日当天的紧急临震变化;约定同震变化为时间精度在分钟量级的地震发生时水位和水温出现的同步变化。分析资料的时间长度为6月15—18日4天,采样率为1次/分的连续水位和水温原始观测数据。实际上,大多数台站的数据滞后了2天,18日的数据几乎很少能到达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数据库,因此,震后18日的变化几乎无法看到。水温测量由付子忠研发的石英温度计和泰德公司生产的高精度温度计实现,分辨率为万分之一摄氏度。水位由宁立然研发的LN水位测量仪系列,测量精度为0.5 mm。利用基于GIS的地震分析预报系统Mapsis软件绘制原始观测曲线,在曲线上未做任何数据处理即可识别出的显著变化过程为本次讨论的主要异常现象。
在上述约定基础上,共清理出紧急临震异常11项,其中水位9项,台站分别位于:小金、西昌、攀枝花、澄江、大姚、弥渡、巴南、万州和石泉等地;水温2项,台站位于昭通和弥渡。临震水位变化形态变化比较丰富,概括为固体潮汐畸变、突升变化叠加高频振荡和快速下降叠加高频振荡,以及方波和脉冲变化。水温变化则表现为大幅度的负脉冲变化,但昭通表现为频繁的负脉冲,而弥渡表现为相对单一的负脉冲。共清理出同震异常10项,其中水位8项,台站分别位于:邛崃、洱源、昭通、荣昌、巴南、北碚、大足和万州,似乎集中在重庆,仅大足表现为下降,其余全部表现为阶升或阶升后快速上升(18日有资料的部分台站可见)。同震水温变化2项,分别位于:西昌和北碚,均表现为下降,北碚是下降过程,西昌则为显著阶跃。从同震变化的分布范围来看,集中在四川盆地的南边、东边和北边。由于盆地内部缺少观测台站,盆地内部如何变化,不得而知。
根据上述临震异常变化的空间分布特点来看,此次长宁6.0级地震的准备范围不是局部的构造活动事件,应与青藏高原物质东流的动力学过程的大格局有关,而川滇地块、四川盆地作为整体参与了活动。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否认长宁地震由注水诱发引起的成因机制。如果把同震水位变化与地震预测所提供的同震库仑破裂静应力变化空间分布图相对比,可以发现,除大足的台站以外,水位变化的方向与库仑破裂静应力的正负变化区,几乎完全吻合。该次地震的影响范围关于大足水位为什么会表现为阶降的原因还在进一步分析中。而水温为什么都表现为负变化,暂时还不能给出系统的解释。深入研究正在进行中。
经过长期地震预报实践总结,在地震孕育进入临震阶段,地下流体的水位和水温是比较敏感容易捕捉到异常信号的观测途径。基于孔隙弹性理论,其变化的机制及其动力学意义已经得以解释。近年来,笔者在实践总结中还发现,一次地震发生后引起的水位和水温同震变化对后续的地震形势分析也很有意义,因此,地震后的显著同震异常变化的清理也成为地震后余震分析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过去主要清理大地震发生引起的同震变化,用以讨论大地震后触发小地震或余震的分布,但笔者亲身经历的几次中、小地震引起的同震变化对后续地震形势的分析以及中、小地震的发生,对区域地球动力学背景的意义更具有其特殊价值,比如1998年1月10日张北—尚义6.2级地震,2018年12月16日宜宾兴文5.7级地震,依据同震变化对后续地震形势的把握都比较准确。于是,本次长宁6.0级地震后,笔者对云南、四川、重庆和陕西的部分台站的同震变化和临震变化进行清理,试图根据流体的变化初析此次长宁6.0级地震的孕震准备和发生的区域动力学意义。首先,约定此处所论及的临震变化局限于2019年6月17日当天的紧急临震变化;约定同震变化为时间精度在分钟量级的地震发生时水位和水温出现的同步变化。分析资料的时间长度为6月15—18日4天,采样率为1次/分的连续水位和水温原始观测数据。实际上,大多数台站的数据滞后了2天,18日的数据几乎很少能到达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数据库,因此,震后18日的变化几乎无法看到。水温测量由付子忠研发的石英温度计和泰德公司生产的高精度温度计实现,分辨率为万分之一摄氏度。水位由宁立然研发的LN水位测量仪系列,测量精度为0.5 mm。利用基于GIS的地震分析预报系统Mapsis软件绘制原始观测曲线,在曲线上未做任何数据处理即可识别出的显著变化过程为本次讨论的主要异常现象。在上述约定基础上,共清理出紧急临震异常11项,其中水位9项,台站分别位于:小金、西昌、攀枝花、澄江、大姚、弥渡、巴南、万州和石泉等地;水温2项,台站位于昭通和弥渡。临震水位变化形态变化比较丰富,概括为固体潮汐畸变、突升变化叠加高频振荡和快速下降叠加高频振荡,以及方波和脉冲变化。水温变化则表现为大幅度的负脉冲变化,但昭通表现为频繁的负脉冲,而弥渡表现为相对单一的负脉冲。共清理出同震异常10项,其中水位8项,台站分别位于:邛崃、洱源、昭通、荣昌、巴南、北碚、大足和万州,似乎集中在重庆,仅大足表现为下降,其余全部表现为阶升或阶升后快速上升(18日有资料的部分台站可见)。同震水温变化2项,分别位于:西昌和北碚,均表现为下降,北碚是下降过程,西昌则为显著阶跃。从同震变化的分布范围来看,集中在四川盆地的南边、东边和北边。由于盆地内部缺少观测台站,盆地内部如何变化,不得而知。根据上述临震异常变化的空间分布特点来看,此次长宁6.0级地震的准备范围不是局部的构造活动事件,应与青藏高原物质东流的动力学过程的大格局有关,而川滇地块、四川盆地作为整体参与了活动。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否认长宁地震由注水诱发引起的成因机制。如果把同震水位变化与地震预测所提供的同震库仑破裂静应力变化空间分布图相对比,可以发现,除大足的台站以外,水位变化的方向与库仑破裂静应力的正负变化区,几乎完全吻合。该次地震的影响范围关于大足水位为什么会表现为阶降的原因还在进一步分析中。而水温为什么都表现为负变化,暂时还不能给出系统的解释。深入研究正在进行中。
文章来源:《宜宾学院学报》 网址: http://www.ybxyxb.cn/qikandaodu/2020/0729/382.html
上一篇:宜宾三章
下一篇:电离层TEC中长期微观异常与宜宾地震